顯示具有 matoshi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matoshi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6-12-06

路人的意見

以他人的視角,當然可以輕鬆說:
你的決策是錯誤的、你的判斷不是最好的、你的策略有可笑的漏洞,三歲小孩也看得出來。

那是因為他們是他人,他們不知道你蒐集到的資訊,你為了其他利害關係者做的考量與準備,為了那些不能說出口但仍要傳達的訊息而設置的細節。

他們沒有義務站在你的視角。他們看不到你看的東西,也沒有義務要看到--這正是為什麼路人的意見,我們應該要把它就安置在路旁;往心裡去就本末倒置了。這或許是一個人/ 企業變得高傲而惡名昭彰的開端,但不專注看著目標想辦法達成的話,這些犧牲最後都不會有意義。

--

換個角度,世界上離譜的決策何多。當我覺得離譜到我會笑的時候,我可能不是他眼中的利害關係者,我沒有他掌握的資訊、不知道他真正的目的。



2016-10-05

努力

不是你的生活過得比較好,就代表你比人家多付出了多少努力。看多一點,再看多一點,你會發現其實你就是比人家幸運。這實在沒什麼好值得那麼驕傲的。

2016-01-11

專業的界限

去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:有個 B2B 客戶在自己的市場呼風喚雨十餘載之後,第一次起心動念想跨入 B2C 市場,於是找到了我們來做市場諮詢;不過可能是第一次僱用顧問服務,過程中同事一直提到,客戶好像不太知道該怎麼「用」 我們的人。

一次會議上,客戶的助理拿出了一份她做的問卷調查報告。根據這份市場調查的結果,這個產品較受女性歡迎、多數受訪者覺得價格偏貴、不過對品質相當滿意、也都願意回購。看來,接下來只要加強曝光力道就好了。

這個問卷調查的受訪者總數?
四人。
所謂「比較受女性歡迎」,是因為四個填寫問卷的都是女性。「多數受訪者覺得價格偏高」,來自75%受訪者——也就是三個人這樣寫。

雖然你以為,只要看到「總樣本四人」這個數字,任何人都會知道前面所有論述、整份簡報全都是無意義的,其實不然。完全無涉市場調查領域的人,可能真的不了解四個受訪者做不出有信度效度的量化研究,也可能不知道市場調查需要一些基礎知識才能進行。

聽到這件事後我一直在想,是什麼原因讓人覺得「這我也會」呢?
隨之而來的問題是,我們自己有沒有在不知不覺中犯了自以為會的錯誤呢?

理科的專業通常都有很明確的分界,例如我知道自己不會設計筆電,ZQ會,我不會寫程式,綸綸會;而商業上那條專業的線為什麼就常常給人踩過來又踩過去的呢?

今天看到這個,莫名覺得滿感人的。

(文字轉自王俊雄FB
有人來信我問一堂文案課多少錢才合理。
這樣說好了,要是我內心的文案大神開課,我會覺得應該是師徒制的比較妥當,而收我二十萬學費我會覺得便宜又合理。
我會不辭艱辛的去上這堂課。我不會算時數。只要他願意讓我問問題就好了。因為我知道我要問什麼,他會給我意見。
但是大部分來信的都不是我,所以絕對不需要這樣的課程。因為我寫文案十七年了所以我可能沒辦法找到我的需要。
但是如果你不是我,請問你想變成怎樣的文案?
比你看到的文案好的文案嗎?我不覺得。
事實是這樣的。
1、文案基本上是一種商業文字,他是最末端的呈現,但是他要有最前端的理解,最過程的洞察,最終使用的經驗,最殘酷的價格與價值呈現。
2、文案是一種巧妙的溝通,你必須不能欺騙,也不能說優點不說缺點,光是這點我就無法讓很多業主接受,所以他們都不會給我案子做。跟我學不太妙。
3、很多業主很怪,他們喜歡在自己顯而易見的優點上故作謙虛,卻在自己分明有問題的缺點上拼命迴避,然後要找到一個會安撫自己的人,我建議他不要找人幫他,看心理醫生就好了還比較便宜。沒錯,好的創意團隊絕對絕對比律師會計師醫師還貴,而且貴上很多。
因為好的行銷創意直接幫你創造財富,律師只是幫你告人或是不讓你被告,會計師只會幫你算錢你沒錢了他就撤了。
創意團隊通常外聘,所以也會落得盈虧無關己身的罵名,但是我的公司不是這樣,所以不會罵到我。
4、文案不是一種文字的耍弄,或是把文字使喚來使喚去好像傭僕那樣的差遣,而是一種接近透明的告白,剩下不透明的那一塊,就是要消費行為發生才發現的那樣的美好。
5、要學當文案之前先學會書寫,是重要的條件。書寫要有資料庫,要知道自己的風格,要瞭解自己跟對象的生活,要知道自己的行業,要懂得時間季節氣候的分別,要知道為什麼甜湯要加薑,千歲為什麼是王爺,要知道的很多,而寫出來的其實很少很少。
6、文案也沒有什麼好教的。因為你就一直寫。寫了之後拿去給你尊敬的人看,相信他的判斷,然後回去寫。
找到你尊敬的喜歡的文案老師最重要。
而前提是你自己愛不愛寫。


作為 PR 七八年,各種文章稿件是沒少寫,文案常常也是湊合著就寫了,從沒想過如果客戶不想湊合,其實有專業的人可以寫(預算和溝通成本是另一個問題,只是從來連想也不曾想到過)。文案這種東西貌似沒有好或不好,大概有對或不對、合拍不合拍、靠譜不靠譜...嘛,有時候好像也沒有這些,只有喜歡不喜歡。所以這東西怎麼能教?或被教?

PR 也是這樣,如果有人想成為 PR,最快的方法不是請教別人或去上課,而是找家正常的 agency,從 AE 開始做起。然而我不知道成為 PR 的好處是什麼,所以通常有弟弟妹妹問我如何成為 PR 的時候我都是很誠懇地說「勸你不要」。

並不是文案或PR這些專業進入了怎樣禪的領域,我想是它們並非學識,而比較像是一種技術。學識可以透過唸書(或Google)取得,但技術則要從操作中 acquire。

因為如此,看到別人寫了不靠譜的文案、做了不靠譜的市場調查也沒什麼好惱怒的,他們正在 acquire 這項技術的路上。只是我們旁邊人看著會覺得有點...辛苦,如此而已。

--

剛好這幾天又發生了一件小事使我陷入兩難。

從我的角度看必定會同意「好的行銷創意直接幫你創造財富」,但有可能別人不這麼認為,我只好把變因消除來實驗試試看。事實上是,我也在找答案。

我看見的這個世界已經因為各種商業與政治變得極度複雜,導致不消除搜尋成本就能獲得商業成功的機率,看似小到難以估計。如果證明其實世界還沒有我想得那麼複雜,也是蠻好的。


--

最近辦公室屋頂只要遇到下雨就吵得不得了,真的是不得了,連我女兒歡起來的時候大概都沒這麼吵這麼持久;方便的是 RainyCafe 就沒有開著的必要了 (somebody's doing a better job),但是要把 The XX 開到最大聲才能工作下去。

台北進入了令人惱怒的雨季,又濕又冷。當我在心裡如此埋怨的時候突然想到可以查查倫敦天氣。一看到他們連續七天降雨機率100%、氣溫是3度,就覺得心裡舒坦多了。






2015-12-15

正常人

從幾年前開始就發現好像很難遇到正常人。是否我年紀大了觀念變得保守或如何,不得而知,直到身邊好友紛紛在感情上遭遇幾件不可思議的事,讓人真正驚訝這個世界malfunction如此嚴重,彷彿我們進步得可以輕易成就任何事,但遇到一個正常人則變得非常、非常困難。

This world has became so advance that people can basically do anything. Seems the only tough task left is finding a sensible human being to partner with.

2015-10-30

更大的問題

「所以說...就算人沒有發現自相矛盾之處,又有什麼關係呢?」

說實話我真不知道。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不再提醒他人的矛盾:如果提出更大的問題,但這問題不能解決,問題存在也不影響表面的生活,提出問題好像只是增加世間煩惱罷了。比方說吃葷食喝牛奶的人譴責虐待動物、基督教徒以聖經反對非教徒同性婚...這些邏輯上的矛盾僅存在於他們看不見的級別,並且和他們的生活不相干擾。拿這些矛盾堆到他們眼前,純粹是惹人討厭而已。

然而最近的一些經歷,終於教我理解了發現矛盾的意義(大概吧)。無視矛盾、不去處理謬誤的態度可能和人選擇的生活互為因果,並像一個漩渦逐漸陷進無法脫離的泥淖。

不去思考矛盾,就像不運動,使人漸漸喪失發現問題的機能。如果你不挑出這個問題,很可能也無法發現下一個,習慣了之後,察覺下下一個的機會則低得微乎其微。於是問題就不再出現視界當中--你迴避問題,問題自然也迴避你。小至人際關係、大至企業營運,世界將充滿了你無法察覺的問題,就像枕心裡的塵蟎根本感覺不到,卻讓你每天打噴嚏。

這種可怕的結果貌似跟天資、教育水準都無關,可能單純是習慣導致。我看見天資非常聰穎的人,幾年後變得無法解決很小的矛盾,心裡驚訝到有說不出口的恐怖;不過換個角度,人家說不定也覺得我的生活充滿了不必要的庸人自擾。

話說回來,邏輯和思想基本是人類創造來自我煩惱的東西;如果只是追求生命的延續還是物種的存在什麼的,吃土吃草不思考也是可以過活嘛。









2013-02-13

2006 Albania


2006 年去阿爾巴尼亞那趟啟發我很多,但我從來沒有清楚跟任何人說過發生了什麼事。
其實有想過要來寫寫那一趟,但是原先在那年寫下的東西,到了 2009 年自己已經看不入眼了;現在的我再回頭讀 2009 年寫的東西也覺得很無聊,所以不知不覺省略越來越多細節,變得越來越自我。

--

先說很妙的一件事是,有時候在對話裡被提起我曾經做過模特兒或是曾經出國選美,新朋友的反應幾乎都是:
"蛤,那為什麼不做下去了?好可惜耶! "
"那你怎麼還會想來做現在的工作啊?" 

其實大家可能沒有那個意思,但是聽起來總像是認為模特兒是個比較好的職業似的

"也沒有為什麼啊。就覺得我有更多能做的事情。" 
我一直都是這樣回答,但想想應該沒人聽得懂我想表達什麼吧。問題是我一直沒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說法,不會唐突也不顯得自己悲慘那種。

我想說的是,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走出去,在各式各樣的經驗中學習、理解各式各樣的人,看這個社會,看這個世界,看我自己。而模特兒或是選美剛好不是一個光靠努力就可以去做的行業,所以當時只是仗著我夠幸運可以做,就去做做看而已。並沒有預設要不要把這當作長期的職業--如果發現喜歡的話,就作為一生的職業來努力也是可以的,只是發現沒那麼喜歡而已。其實就跟每個人一樣,只是想多方面嘗試之後再選擇的一個階段而已。

於是我在這個領域的嘗試終止在 2006 年。那年學習了很多很多,完完全全開了眼界。在飛那一趟南歐當中我遇見的事情讓我理解到,原來年輕的女孩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予取予求,什麼都不用做。原來這世界上富有而覺得無趣的人這麼多,為你買名錶買鑽石,只想跟你說說話。21歲的我在心裡思索,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,大概因為他們擁有的財富邊際效用已經小到不行,所以用幾萬美金換一個友誼對這些人來說是等價交換吧。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不收下,對方是會真心感到歉疚。


我的另一個發現則是關於我自己,意外的,這些昂貴的禮物完全不會讓我興奮。我當然喜歡好東西,沒有人不,但就是沒有發生 "哇!是什麼牌子的什麼耶!" 的反應。一支 Vacheron Constantin 放在我面前,就是一支很貴的錶而已,依然是錶,嵌有鑽石的話則是又帶著昂貴礦物的錶。這些東西在我的分類裡差別之小讓我自己也驚訝了一下,但是沒什麼,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,總是有人比較喜歡,有人沒那麼喜歡而已。

當你收受過多的報酬--禮物、錢、讚美,多過你自身努力的時候,只要是人都會不安的,大家都一樣。而很糟的是,作為一個模特兒或選美佳麗,你能做的最多努力,不過就是忍受難穿的高跟鞋、冷得要死的衣服、奇怪的工作時間之類的;大家欣賞你也不是因為你有才華還是聰明,而是你媽把你生得可愛 (但那通常要歸功於你爸媽,不是你),頂多勉強加上 "她很敬業" 或 "她人很好"--廢話,哪個模特兒人不好,你都沒用到心虛成這樣了能對別人不好嗎,自己去試試看。

我並沒有真的那麼漂亮,也不是多出色的模特兒,看到的只是這整個生態系的一小部分,大體上沒什麼資格評論這個行業--只是覺得很幸運可以早早見過這些事情,讓我稍微弄懂了對自己而言有價值的是什麼 (好吧 就算那時還沒有弄得很清楚,至少也刪去了鑽石名牌一類的)。


那段將近一個月的豪華旅程當中很多事情我其實都忘了,只有跟哪些特別的人交談過記得特別清楚。那個年代 Facebook 還沒這麼流行,旅行中偶然遇到的人,聊得來的話坐下來喝杯茶交談,起身走開之後就一輩子再不會見面了。一期一會,其實是很輕鬆又浪漫的事情。我跟世界各地的美女做了朋友,現在仍跟阿爾巴尼亞的一個記者、馬其頓的時尚總監保持聯絡;在回程路上我的好友奈及利亞小姐錯過了她的班機,沮喪得動彈不得,於是我在機場裡跑上跑下地幫她張羅機票;在伊斯坦堡認識了從溫州移民到烏克蘭的中國商人,跟一對約旦老夫妻吃了好吃的土耳其冰淇淋;我搭救了一個來自四川要飛到烏克蘭看她女兒的老太太,因為她被拒絕入境又不會講英語,結果她堅持請我吃一頓飯。我連這些人的臉長怎樣都不太記得,但這些故事想起來真的會讓我開心。


那趟最後一段轉機是十月六號晚上從曼谷飛回台北,那班飛機乘客很少,所以我找了一排空位坐到窗邊。飛機接近目的地開始降低高度的時候,台灣島像打開的珠寶盒一樣在黑色的海上閃閃發亮。

突然下面開始放起了煙火。在空中看煙火很神奇,火花散開在半空,會變成一顆一顆璀璨的大圓球。我驚喜的小聲喊: "Fireworks!"

我後面的座位也有人正看著窗外,一個男生的聲音問:"What's the occasion?"

我回答  "I don't know."

那時我跟台灣已經超過二十天沒聯絡,所以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煙火;但馬上想起來誰跟我提過,我回國的當天是中秋節。我告訴他,這是 Moon Festival,是台灣傳統上家族要團圓的節日。他慢慢回答,哦,我今天沒辦法跟我家人見面。我是剛好是為了家庭的糾紛去曼谷。父親是美國人,母親想留在泰國。所以他們不再住在一起了。

我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,沒看到彼此的臉,只看著夜空裡斷斷續續、球形四散的煙火,還有他簡短而有點孤涼的故事。

我不知道這段沒什麼深意的對話為什麼讓我記得這麼久,但直到現在當我偶爾看見夜空裡孤零零的煙火,耳朵裡還會聽見2006年那天晚上,我開心低喊的那聲:
"Fireworks!"

然後有另一個聲音接著說: 
“What's the occasion?”     




2012-05-31

This Love


上週請了三天假,跟Minseo, Sarah三個人去德國找 Melanie 跟她的男友 Jannis.
在歐洲工作的好處之一就是,不管合約是短期長期,第一年無條件給你23天年假。我們公司已經是我聽到比較少假期的了,有的公司還一年放26天。台灣人的休假是要先工作滿一年,第二年開始可以有十天特休 ,回想當年出社會眼巴巴期盼一年十天的休假的心情真是有點心酸 (而且用"特休"這個詞一付就是公司恩准你的樣子)。其實還是想回亞洲生活工作,但歐洲勞工真的也過太開心了吧...

Melanie 跟 Jannis的房子超大,兩個人住的房子,空間簡直是大得浪費,大到讓人看了默默揪心自問「我的人生到底都在幹嘛?!!」


兩個人的餐廳
客廳
院子的一個角落

沒事就在院子裡打打羽毛球(不要太過分啊!!)

禮拜六辦了一個BBQ party,在Melanie朋友到之前我還幫忙除了草,大房子真是辛苦呢(抹汗)
不過這麼大的房子當然不是在離市區太近的地方,Melanie 跟 Jannis 每天上班各要開 20跟50分鐘的車各自到 Osnabrück 跟 Gütersloh 上班。她說德國普遍都是這樣:大家不喜歡住在城市裡,寧可住遠一些,房租便宜、空間大,所以對他們而言,這樣的房子大小跟通勤時間都是很普遍而合理的。

Bremen
Düsseldorf

我們這趟德國行程走老人路線,每天在Melanie家裡睡飽飽,起床就在院子裡吃新鮮的德國麵包加果醬或火腿當早餐,然後開車出去走走。德國也進入夏天了,天氣非常好。



Bremen

Bremen

Bremen
Rubbenbruchsee

Rubbenbruchsee

Rubbenbruchsee

我以前只知道德國人對香草很執著:一定要用新鮮草葉做菜,不喜歡裝在罐子裡的 herbs,所以超市裡賣的香草都是一盆一盆的裝,讓你回去可以繼續種 (Melanie: 但它們永遠不會再長出來! )。這趟真正住進人家家裡,發現比起香草,這個民族對醬料的重視更是不得了,跟中華文化搞不好有得拚。一頓飯大概至少要有三四種叫不出名字的醬料跟菜一起端上桌,沙拉要加酪梨醬跟酸奶油拌香草、鮭魚要加 tartare 還有 Heintz 、香腸要加 mustard 跟番茄醬、炒蔬菜的話就放BBQ或是鐵板燒醬 (話說龜甲萬在德國大受歡迎呢),其他還有 marinara 摻進一些香草之類的我根本叫不出名字。據 Melanie 說她父母更嚴重,吃個馬鈴薯要把三四種醬混在一起;而 Jannis 則是極度厭惡混搭 XD
Party上準備的沙拉跟沙拉醬,全部都是我們當天早上新鮮手做出來的。
這張照片完全無關,只是我去市集第一次看到人家怎麼燻鮭魚...
開車出去的路上 Melanie 怕我們聽德文廣播會無聊,所以都開著德國的英文電台 BFBS。BFBS 電台的目標族群是在德的英國人,其實一開始是為戰後留在德國的英國軍人而設。不知道是不是他們 DJ 太混,還是英國老兵就是喜歡這個音樂類型,在這五天內我們至少聽了十次 Maroon 5 loop。這首 This Love 尤其卡腦啊。


冷知識:德文的樂透彩券叫做 "lose". 讀音聽起來則是完美的英文 "loser"
聽了就不太想買...





2012-05-25

untitled May 25, 2012

我每天都有東西想要寫在這個blog,然後每天都利用沒在幹嘛的時間琢磨要怎麼寫 (真的)。

可問題是吃個飯洗個澡之後就沒剩多少時間,差不多就要寫商周了。經過一整天上班,這時候我通常已經奄奄半息,眼看只剩下寫一篇文章的 capacity,那...還是先寫有錢拿的文章好了,部落格放一邊去。這就是每天的 decision making process. 所以這裡才只有一些很空虛的假文青照片之類的。實在不是我愛在那邊假裝文青啊。

話說關於商周的文章,其實一直有個讓我很心煩意亂的現象,就是我自己喜歡的文章貌似永遠不會跟大家喜歡的文章有重複 (好啦非常偶爾的時候會)。比方說像前天的一篇簡直慘不忍睹,因為我拖拖拉拉到十一點半才開始 study, 結果完全寫不出個什麼像話的東西來,一路弄到凌晨兩點我都要彌留了,只好認賠殺出去睡覺。寫出來的東西我基本上沒有勇氣看第二遍,結果編輯竟然 promote 它啊啊啊啊(慘叫) (我只看到按讚的數量猜測應該是編輯把他放去了什麼別的地方--但依然沒有勇氣點進去再看一遍我寫了什麼)。反之,昨天的文章我自認稍微旁徵博引了一下 (其實只是用上了最近跟朋友聊天講到的圖表),內心很欣慰的覺得看起來還不錯吧?然後就大致上是沒有人理會它的狀態這樣。切心啊。



這位仁兄是我工作最大的阻力。愛睏不算的話啦。
他躺在這裡的目的就是要你摸他,真的是很愛撒嬌。你有空的時候是很可愛,沒空的時候就很可惡了。啊然後他最近很愛咬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