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thoughts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thoughts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0-02-16

My 2019.



這是遲到的(元宵節都過完赫然發現沒寫的)2019 review。
2019年對我來說有點失速,荒謬又刺激外加各種天外飛來一筆。我中間一度想說是不是該去卜個卦「請問這樣是有什麼指示嗎?」

1.
2019年當中三次非自願地被推上戰場去打仗(對我有在算)。我覺得這世界一定是對我有什麼誤解。“Marcia”這個名字的字根確實是“Mars-”來的沒錯,但比起打仗我好像比較喜歡睡覺,比起當戰爭英雄,更嚮往蛋黃哥。
之前沒有想過,但這一年下來,覺得我八字應該也算是蠻重的。

2.
說到八字,前幾年有位知名紫微斗數老師告訴我:「如果妳去坊間紫微斗數網站排命盤,可能會說妳這個命不好怎樣的。不要去信那個。」不提則已,這樣一講讓我實在太好奇了,就搜尋了一下。雖然紫微斗數很複雜沒有完全看懂,但大概是說這個命比較奔波多勞碌,難安定享福等等,看完我就忘了。
最近想起來才突然覺得,欸不是這樣啊!那是因為,跟享福的人比起來,我從小就比較嚮往能做很多工作、能發揮才能的人。因為我總是注視著這種人,才慢慢朝這個方向變成這個(勞碌命)樣子的。雖然如果可以嫁入豪門當貴婦,坐在家裡錢就從天上來的話,想像起來固然很棒,但並不是我嚮往的人生。
我猜命理專業的人,大概會說這是互為因果,有這樣命的人就會追逐這樣的形象,最後變成這樣的命。但我的意思是,不管誰說你的命好或不好,其實活在這個命裡的人,並沒有覺得自己過得好不好。我們就接受它。

3.
2019感到我作為一個媽媽的角色突然變得很重。其實這是錯覺,父母本該就是很累的工作,但因為吳達偉過度靠譜,他基本上一個人carry了所有體力活:他送小孩、他洗小孩、他餵食、他帶小孩出去玩。所以當2019兩隻幼仔要分別上不同的學校,我開始獨立接送一隻,發現......天哪好累!大吃一驚的累!早上梳洗小孩送出門,下午接回來,買飯餵食,帶去才藝班,帶回家,洗澡陪玩唸故事,生病帶去看醫生,回來照三餐餵藥,魯小也不能兇,給長輩照顧要耳提面命不吃糖不看電視,睡前要按摩,半夜睡不著要安慰......是的,當媽5年後我才開始體驗真實的家長人生。到底雙薪雙寶家庭都是怎麼辦到的?
喔所以我開始僱用打掃阿姨了。原來以前有力氣自己打掃不是我賢慧努力,是因為我日子過得太悠哉。

4.
進入了佛系打扮的年紀(疑)。年底整理帳目,發現2019我只買過一次衣服,而且還是為了出席活動需要去買的,嚇我一大跳。趕快趁喜歡的牌子打五折買了一件裙子,到底是為什麼。

5.
我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在奧美,有一個timesheet制度是要求每個員工每天都記錄自己上班的詳細時間,耗費了幾小時幫哪個客戶、哪個專案工作。這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“billable”,也就是你的這一個小時是不是能叫客戶付錢的?例如寫新聞稿、跟記者溝通協調、設計監工,都是billable的專業服務;但像整理支出報帳、做showcase、吃午餐上廁所的時間雖然一樣是在公司上班,卻是non-billable。身為PM會不知不覺養成一種習慣,總是下意識希望我所有時數都是billable,這樣最後報表跑出來就顯示專案管理很有效率。所以如果我認為某個待辦事項是non-billable,我就想盡辦法拖延不做、或轉移到別的專案上。這就是為什麼我永遠不記得吃午餐。(少找藉口)
但是真實的人生當中,non-billable的工作其實佔了超過一半的時間!人如果不吃飯不睡覺就會死掉,桌子不收拾東西會找不到,小孩不去接他也不會傳送自己回家。從前我總是想把non-billable時數壓縮到越小越好,34歲回過神來赫然發現這策略根本不實際,因為Non-billable本身真的太花時間了。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大家都說不清楚家庭主婦在家做什麼,但那就是一個紮紮實實的non-billable全職工作。

6.
2019去了一趟倫敦。很奇怪的其實我也不過就在英國待了幾年,但總覺得她就像故鄉一樣一直在呼喚我。比較科學的解釋大概是,因為我去英國遊玩唸書工作的時候是20多歲,額葉還沒長完,所有的體驗都被放大,成為我人格的一部分。之前覺得英國什麼都好,這次去心裡就很平靜;我可以看到她的好,也可以看見她的不好,可以看到她美麗的地方,也可以看到它很平凡或不堪入目的地方(嗯可多著了)。
有趣的是,倫敦本身其實並沒有變,一樣的東西我以前都看過。但以前就算遇到爛事只覺得刺激有趣,現在大概心境改變了,感受也不一樣。前幾年甚至曾準備在倫敦買房,覺得哪天能住在這裡我就完整了~今年就覺得,嗯,這就是一個別人的國家。我在台灣也過得很好。

7.
不知道為什麼,我常常覺得我像是活在雲裡霧裡,總是踩不到地。
其實我一直很佩服那種不被情緒影響,事情該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人,
例如一眼能看出能殺多少價的菜市場大嬸
例如後面有殭屍在追還能冷靜判斷情勢的布萊德彼特
例如夥伴被外星異形吃掉,轉頭還能繼續操作太空船的太空人(扯遠了)
總之我的意思是,希望能訓練心智,成為更穩更接地的人。

- 2020 resolutions:
更好的管理時間
每天確認自己活在當下
照顧自己,照顧家人,照顧身邊的人

照片是在英國南岸名不見經傳的鄉下,視野內只有一棟農舍一道圍欄的那種鄉下。
以前從來沒有想像過鄉下生活,19年年底底讀了《飄》,覺得好像人也不一定要住在城市裡,能住在這種地方也蠻好的。

2018-03-15

Life after Y...


我的好友 突然過世了。

她很年輕,事情發生得突然,沒人能承受。當消息傳到我耳中的時候,我人在遙遠的南方大陸,一路流著淚輾轉飛了 20 小時回到台灣,再怎麼樣不願相信,都在途中漸漸接受。回到曼谷轉機的時候,雖然心情盡失,但已經在思考接下來能做什麼了。

我和 認識超過十年,大概算是那種不需要確認彼此關係的關係。我們兩邊工作都很忙,但就算很久沒說上話,一旦電話拿起來就能切入重點,從來不用閒扯,不打哈哈。我在手機裡翻找與她最後的通聯紀錄,是一個月前我和她確認一件工作上的小事,她簡短的回覆後,我說「喔好,謝了」,然後她回了「anytime ❤」。
那個愛心,就是我們此生對話最後的句點了。

我稍微有點後悔在最後的對話當中沒說了更有營養的話,例如她是很棒的女孩,例如我很愛她,諸如此類的;那些平時有人這樣說,我都覺得是在閒扯的話。

說真的我沒有準備好要把那個愛心就當作句點,否則我至少會回個愛心給她。Kind of just to let her know.

我抵達台灣的時候,所有儀式都已經結束了,我沒有機會正式說再見。大學時喜歡的影集 Six Feet Under 裡,經營葬儀社的 Fisher 總是對喪家說,喪禮可以視為一個說再見的機會,我一直沒有理解那是什麼意思,現在突然懂了:儀式其實是為了活著的人辦的,和逝去的人是一點關係都沒有。理性披著一身黑色刺亮的短毛皮,縮在天花板的角落這麼說。你以為在世的人還能為她做什麼,才不是呢,儀式只是為了讓你們心裡舒坦才做的。她再也無痛無感,才不在意什麼儀式不儀式的呢。

一週過去後,我回到城市的生活步調,工作上大小挑戰不斷,好像馬照跑、舞照跳,而我沒有被Y的離開影響一樣。然而我和她的所有連結,逐漸從生活的各個方向浮現出來,我平常沒有注意到的小地方,原來到處都充滿了她的痕跡。我睡前喝的清酒,是她有一次從日本幫我帶的。我臉書的顯示圖片,是在她家的晚宴上拍的。我戴著有名字縮寫的耳環,是她說在香港隨手買的。有人說起我兒子長得很成熟,我回答「我們一家都是臉老起來放的」。啊,想到了這句話最初是她說的。我說不上來為什麼一直在哭,只覺得以前在的,現在卻不在了,很奇怪。

我以為情緒都收好藏妥當了,週末朋友帶著小孩來家裡玩,我一眼認出她手上拿的媽媽包:那是好幾年前 拿來的某個品牌限量版,我用不到轉送給她的。我譴責無法專心面對客人的我自己,轉頭又在廁所默默掉淚。

就是這些細微的地方,讓我突然走到哪都覺得刺痛;好像和她一起度過的這些平實的小回憶,決定一起吸收我身體裡的水分,突出表皮,生成紅腫的水泡,輕輕碰到都痛得眼淚直流。「啊,原來我們真的是很好的朋友呢。」好像現在才發現一樣,我的生活中原來盡是 的身影,轉身擦到桌角也痛得流淚、把手伸進口袋也痛得流淚。我簡直無法工作。

理性黑著一張臉尖銳地說,奇怪了啊,你的奶奶過世,你都照樣出國出差,一位朋友過世卻不能工作了,微妙啊。

我沒預料到 離世會帶給我這麼大情緒上的影響--誰會料到呢--而到底誰料到她會突然過世呢,說真的。

黑色的理性說,你所謂的「朋友」關係,到底是什麼呢?
你們沒有親屬關係、不帶扶養義務,如果沒有商業往來的話,你也不是利害關係人,所以她過世的時候,其實沒人有義務通知你。
你們幾個月說上一次話,一年吃上兩次飯,嚴格說起來,你的日常行程甚至沒有因此改變。
那麼,你的情緒反應是合乎情理的嗎?
她的家人都沒說話,你站的是什麼位置,夠格說上一句話嗎?

若要說這件事對我而言有什麼正面意義,大概就是強迫我去思考了所謂「朋友」到底算是什麼關係。我這樣問的時候,心理師滿臉困惑地說,你到底是怎麼生活到現在的啊?

我基本不會為了私人的事情主動去連絡別人。我總覺得,大家都很忙,沒有正事的話不需要特地去打擾別人,而所謂的「正事」的定義就是工作。於是,我有聯絡的人就是當時工作上有往來的人。我從未想過哪些人算是朋友、好友或是 BFF 什麼的。

這幾天,我想起了有些我心裡覺得很熟,但從不曾主動聯絡的朋友們,其中有些人和我的時區相差 或 16 小時,他們有時候只是丟來一句沒頭沒尾的「how are you?」而我幾乎是無意義地回覆「good! how are you?」之後,對話就停住了。我一直以為我們之間的溝通極無效率,對話歷史中就只有目的不明的句子和貓或孩子的照片,現在才發現他們在做什麼。這純粹就是一種 checking in 的行為:腦子裡浮現你這個人的時候,確認一下你還活著,還過得去。大家都是這麼做的,只是我沒有學到過。

和我之間的連結,顯然比我以為的還要強。和我連結這麼強的人當中,十個我有十個是不曾主動聯絡的。於是我一個一個的打電話、傳訊息,假裝稀鬆平常地問 how are you?然後突兀地(還好這很符合我的一般風格)追問大家有沒有去健康檢查。這些人不像我以前收到這種問候時表現得那麼困惑,他們不但回答我,而且還延續了對話;他們理解我在 checking in

今天是 3/15,是我接到消息的第 14 天,也是第一個我想到她之後沒有哭的日子。說真的,我還是想念她,還是覺得這世界有她比沒有她來得好。我喝著她買來我家的酒邊打字,想著我大概比她知道的還要願意為朋友付出吧。真希望她能早點告訴我需要我做什麼啊。

2016-12-06

路人的意見

以他人的視角,當然可以輕鬆說:
你的決策是錯誤的、你的判斷不是最好的、你的策略有可笑的漏洞,三歲小孩也看得出來。

那是因為他們是他人,他們不知道你蒐集到的資訊,你為了其他利害關係者做的考量與準備,為了那些不能說出口但仍要傳達的訊息而設置的細節。

他們沒有義務站在你的視角。他們看不到你看的東西,也沒有義務要看到--這正是為什麼路人的意見,我們應該要把它就安置在路旁;往心裡去就本末倒置了。這或許是一個人/ 企業變得高傲而惡名昭彰的開端,但不專注看著目標想辦法達成的話,這些犧牲最後都不會有意義。

--

換個角度,世界上離譜的決策何多。當我覺得離譜到我會笑的時候,我可能不是他眼中的利害關係者,我沒有他掌握的資訊、不知道他真正的目的。



2016-10-05

努力

不是你的生活過得比較好,就代表你比人家多付出了多少努力。看多一點,再看多一點,你會發現其實你就是比人家幸運。這實在沒什麼好值得那麼驕傲的。

2016-04-08

關於神經病/ 精神病,或有病


就是病而已。


http://yihan28tw.pixnet.net/blog
很喜歡這個blog,她寫得真好,但我沒辦法讀。她描述的憂鬱太寫實,會讓我想起來病時的恐怖。會陷下去。

不太確定沒有憂鬱體驗的人會不會也一樣,讀了之後能「陷下去」,然後同感我們經歷到的事情。如果可以我很鼓勵大家試試看。

我對現實有一種戒心,這個戒心來自我對幻覺的戒心;我常常都在確認,我看到的東西別人也看到了嗎?我經歷的事情合乎常理嗎?這個世界並不理解我要假裝成正常人就花去多少氣力。如果說出「我比你們看到的要更好...」「如果沒病的話我會更有能力...」,這些話不過是夢話罷了。要做夢的話就真的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做,這個世界沒有興趣聽。

我喜歡標籤,標籤很好,標籤讓人生變得簡單有效率。客戶愛討價還價,給他貼個「愛殺價」的標籤,以後看到他你就知道要先浮報價格;異性動作輕浮,給他貼個「愛把妹」的標籤,以後看到他你就知道閃遠一點。我自己大量運用了各種標籤,所以不介意世界上充滿了標籤,我只是花非常多力氣,很小心不讓別人把「精神病」貼在我身上,這樣我走跳江湖比較容易。容易很多。

我覺得我現在能做的唯一有正面意義的事情,就是想盡辦法別把病傳給我的孩子。我希望他們成年之後,哪天聽到我說這事,會發出「啊,原來還有這種事啊」的驚嘆。


2016-01-16

完整的事實

我覺得,最簡單可以用一句話描述的完整事實就是,完整事實從來都不是一句話可以描述清楚的。

那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很多不同的人、組成了不同的族群、各自培養出社會與文化,各自帶有不同觀點和意識形態的緣故。客觀事實可能只有一個,但是由於角度不同,看起來常常像是有不同的很多個。



更困難的是,就算是在各自的族群當中,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,導致有時候個人很難從頭到尾服從特定的族群。他可能大部分時候都遵守A的規矩,有的時候又跟B站在一起。這種行為有很多稱呼:牆頭草兩邊倒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....

這是應該被譴責的嗎?

--

這裡有個問題:你是不是一個人類呢?

你可能會覺得答案是顯而易見的,根本沒什麼好爭的;如果有人找你辯論「你究竟能不能算是一個人類」,你還會覺得荒謬至極,根本懶得搭話。不過,這是一個片面的事實,而不是完整的事實。

如果今天全世界就只有196個人,其中人緣最好的女王蜂特別討厭你(或特別喜歡你);於是她告訴大家你不是一個人,而是條狗,而且是她家裡帶來的狗。如果有人不承認,她會大發雷霆哦!雖然同學看到你人模人樣,聽了這話心裡都傻了一下,不過很快的就習慣了。接著整個班級都只好把你當成她家的狗來對待。

為了不觸怒女王,他們小心翼翼見了面也不叫你的名字、盡量不跟你說話、不找你一起吃飯;若問起「我們這裡總共有多少人?」除了你以外,大家會回答195而不是196人。所以對這個班級的其他195個人而言,你不能算是個人。至少他們必需表現得如此,因為沒有人喜歡跟女王蜂對著幹。

而,若不承認自己是條狗,你可能連水也沒得喝。所以你有需要的時候,也會假裝自己是條狗。

可是你明明有血有肉、直立行走還會說人話,去抽血驗驗DNA的話,想必會被判為 Homo Sapiens。照照鏡子,你真的會覺得自己是狗嗎?想必不是。只是因為形勢比人強,我們也是需要吃飯的,所以為了求生存偶爾貶低自己一下。畢竟無論如何,自己作為智人這個客觀的事實其實並不會改變。

我認為這種程度上的通融是可以理解的。

2016-01-11

專業的界限

去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:有個 B2B 客戶在自己的市場呼風喚雨十餘載之後,第一次起心動念想跨入 B2C 市場,於是找到了我們來做市場諮詢;不過可能是第一次僱用顧問服務,過程中同事一直提到,客戶好像不太知道該怎麼「用」 我們的人。

一次會議上,客戶的助理拿出了一份她做的問卷調查報告。根據這份市場調查的結果,這個產品較受女性歡迎、多數受訪者覺得價格偏貴、不過對品質相當滿意、也都願意回購。看來,接下來只要加強曝光力道就好了。

這個問卷調查的受訪者總數?
四人。
所謂「比較受女性歡迎」,是因為四個填寫問卷的都是女性。「多數受訪者覺得價格偏高」,來自75%受訪者——也就是三個人這樣寫。

雖然你以為,只要看到「總樣本四人」這個數字,任何人都會知道前面所有論述、整份簡報全都是無意義的,其實不然。完全無涉市場調查領域的人,可能真的不了解四個受訪者做不出有信度效度的量化研究,也可能不知道市場調查需要一些基礎知識才能進行。

聽到這件事後我一直在想,是什麼原因讓人覺得「這我也會」呢?
隨之而來的問題是,我們自己有沒有在不知不覺中犯了自以為會的錯誤呢?

理科的專業通常都有很明確的分界,例如我知道自己不會設計筆電,ZQ會,我不會寫程式,綸綸會;而商業上那條專業的線為什麼就常常給人踩過來又踩過去的呢?

今天看到這個,莫名覺得滿感人的。

(文字轉自王俊雄FB
有人來信我問一堂文案課多少錢才合理。
這樣說好了,要是我內心的文案大神開課,我會覺得應該是師徒制的比較妥當,而收我二十萬學費我會覺得便宜又合理。
我會不辭艱辛的去上這堂課。我不會算時數。只要他願意讓我問問題就好了。因為我知道我要問什麼,他會給我意見。
但是大部分來信的都不是我,所以絕對不需要這樣的課程。因為我寫文案十七年了所以我可能沒辦法找到我的需要。
但是如果你不是我,請問你想變成怎樣的文案?
比你看到的文案好的文案嗎?我不覺得。
事實是這樣的。
1、文案基本上是一種商業文字,他是最末端的呈現,但是他要有最前端的理解,最過程的洞察,最終使用的經驗,最殘酷的價格與價值呈現。
2、文案是一種巧妙的溝通,你必須不能欺騙,也不能說優點不說缺點,光是這點我就無法讓很多業主接受,所以他們都不會給我案子做。跟我學不太妙。
3、很多業主很怪,他們喜歡在自己顯而易見的優點上故作謙虛,卻在自己分明有問題的缺點上拼命迴避,然後要找到一個會安撫自己的人,我建議他不要找人幫他,看心理醫生就好了還比較便宜。沒錯,好的創意團隊絕對絕對比律師會計師醫師還貴,而且貴上很多。
因為好的行銷創意直接幫你創造財富,律師只是幫你告人或是不讓你被告,會計師只會幫你算錢你沒錢了他就撤了。
創意團隊通常外聘,所以也會落得盈虧無關己身的罵名,但是我的公司不是這樣,所以不會罵到我。
4、文案不是一種文字的耍弄,或是把文字使喚來使喚去好像傭僕那樣的差遣,而是一種接近透明的告白,剩下不透明的那一塊,就是要消費行為發生才發現的那樣的美好。
5、要學當文案之前先學會書寫,是重要的條件。書寫要有資料庫,要知道自己的風格,要瞭解自己跟對象的生活,要知道自己的行業,要懂得時間季節氣候的分別,要知道為什麼甜湯要加薑,千歲為什麼是王爺,要知道的很多,而寫出來的其實很少很少。
6、文案也沒有什麼好教的。因為你就一直寫。寫了之後拿去給你尊敬的人看,相信他的判斷,然後回去寫。
找到你尊敬的喜歡的文案老師最重要。
而前提是你自己愛不愛寫。


作為 PR 七八年,各種文章稿件是沒少寫,文案常常也是湊合著就寫了,從沒想過如果客戶不想湊合,其實有專業的人可以寫(預算和溝通成本是另一個問題,只是從來連想也不曾想到過)。文案這種東西貌似沒有好或不好,大概有對或不對、合拍不合拍、靠譜不靠譜...嘛,有時候好像也沒有這些,只有喜歡不喜歡。所以這東西怎麼能教?或被教?

PR 也是這樣,如果有人想成為 PR,最快的方法不是請教別人或去上課,而是找家正常的 agency,從 AE 開始做起。然而我不知道成為 PR 的好處是什麼,所以通常有弟弟妹妹問我如何成為 PR 的時候我都是很誠懇地說「勸你不要」。

並不是文案或PR這些專業進入了怎樣禪的領域,我想是它們並非學識,而比較像是一種技術。學識可以透過唸書(或Google)取得,但技術則要從操作中 acquire。

因為如此,看到別人寫了不靠譜的文案、做了不靠譜的市場調查也沒什麼好惱怒的,他們正在 acquire 這項技術的路上。只是我們旁邊人看著會覺得有點...辛苦,如此而已。

--

剛好這幾天又發生了一件小事使我陷入兩難。

從我的角度看必定會同意「好的行銷創意直接幫你創造財富」,但有可能別人不這麼認為,我只好把變因消除來實驗試試看。事實上是,我也在找答案。

我看見的這個世界已經因為各種商業與政治變得極度複雜,導致不消除搜尋成本就能獲得商業成功的機率,看似小到難以估計。如果證明其實世界還沒有我想得那麼複雜,也是蠻好的。


--

最近辦公室屋頂只要遇到下雨就吵得不得了,真的是不得了,連我女兒歡起來的時候大概都沒這麼吵這麼持久;方便的是 RainyCafe 就沒有開著的必要了 (somebody's doing a better job),但是要把 The XX 開到最大聲才能工作下去。

台北進入了令人惱怒的雨季,又濕又冷。當我在心裡如此埋怨的時候突然想到可以查查倫敦天氣。一看到他們連續七天降雨機率100%、氣溫是3度,就覺得心裡舒坦多了。






2015-12-15

正常人

從幾年前開始就發現好像很難遇到正常人。是否我年紀大了觀念變得保守或如何,不得而知,直到身邊好友紛紛在感情上遭遇幾件不可思議的事,讓人真正驚訝這個世界malfunction如此嚴重,彷彿我們進步得可以輕易成就任何事,但遇到一個正常人則變得非常、非常困難。

This world has became so advance that people can basically do anything. Seems the only tough task left is finding a sensible human being to partner with.

2015-11-16

村民與惡龍

前陣子在一篇時事評論裡讀到一個寓言,大意是這樣:

村外的城堡裡住著一隻貪財貪色的惡龍,長期強迫村子進貢金幣和美女給牠,村民苦不堪言。時不時有充滿正義感的年輕勇者去討伐惡龍,但都無一生還。有次一個村民偷偷跟在勇者後面進入了惡龍的城堡,看見勇者拿著利劍,三兩下就殺了惡龍;但當勇者踩在惡龍的屍體上,看著如山堆積的金銀財寶,他就坐了下來,慢慢長出鱗片和利爪,變成了一隻龍。


我覺得這個寓言寫得深刻,不過最近突然發現,這故事還有其他的可能性。

先不管勇者是不是真的起了變化,或他變成了惡龍、好龍、還是其他的什麼東西,也有可能是,跟著進來的村民一看,哇他住在城堡裡、坐擁金山銀山,這肯定是隻惡龍嘛。


是說人家就是個村民,你要跟他計較什麼呢?

2015-10-30

更大的問題

「所以說...就算人沒有發現自相矛盾之處,又有什麼關係呢?」

說實話我真不知道。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不再提醒他人的矛盾:如果提出更大的問題,但這問題不能解決,問題存在也不影響表面的生活,提出問題好像只是增加世間煩惱罷了。比方說吃葷食喝牛奶的人譴責虐待動物、基督教徒以聖經反對非教徒同性婚...這些邏輯上的矛盾僅存在於他們看不見的級別,並且和他們的生活不相干擾。拿這些矛盾堆到他們眼前,純粹是惹人討厭而已。

然而最近的一些經歷,終於教我理解了發現矛盾的意義(大概吧)。無視矛盾、不去處理謬誤的態度可能和人選擇的生活互為因果,並像一個漩渦逐漸陷進無法脫離的泥淖。

不去思考矛盾,就像不運動,使人漸漸喪失發現問題的機能。如果你不挑出這個問題,很可能也無法發現下一個,習慣了之後,察覺下下一個的機會則低得微乎其微。於是問題就不再出現視界當中--你迴避問題,問題自然也迴避你。小至人際關係、大至企業營運,世界將充滿了你無法察覺的問題,就像枕心裡的塵蟎根本感覺不到,卻讓你每天打噴嚏。

這種可怕的結果貌似跟天資、教育水準都無關,可能單純是習慣導致。我看見天資非常聰穎的人,幾年後變得無法解決很小的矛盾,心裡驚訝到有說不出口的恐怖;不過換個角度,人家說不定也覺得我的生活充滿了不必要的庸人自擾。

話說回來,邏輯和思想基本是人類創造來自我煩惱的東西;如果只是追求生命的延續還是物種的存在什麼的,吃土吃草不思考也是可以過活嘛。









2015-01-07

生活

其實就是選擇你比較想要的東西,然後犧牲一些其他的去滿足它而已。

不要忘了你沒選擇的那些本來就是你沒那麼想要的,所以就不要再看著它們了。

2014-04-25

Life

生命似乎總不給我們那些我們想要的,而只隨意給些它想給的。
但終究你會發現它是對的--到後來你根本不稀罕你最初想要的那些,卻在乎一路上生命教你珍惜的那些。

2014-03-30

歷史的對立面


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,歐巴馬說:普丁這是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。
我覺得這是他在得體發言的限制下能想到最差的評價。「你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」

為什麼是不是在歷史上對的一方,對領導者們這麼重要呢?
最後強大的一方就可以改寫史書,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再清楚不過的事情。就算如此,卻還是在意當下是否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。

我覺得這是良心的問題。
我並沒有權力或什麼影響力,但我常常也在想,做任何會影響到別人的決定時都免不了在想,這樣是對的嗎?這樣是最適解嗎?會因此而得利的人是可以被正論檢驗的嗎?會因此而受傷的人,是他們咎由自取嗎?
我們自己呢,這樣做是可以被正論檢驗的嗎?

我覺得「歷史的對立面」並不是真的指幾世之後大家怎麼說你,而是以你作為一個完成的人,在這世上已學習了這麼多,時至今日你心裡是如何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否被歷史評論。

為了搞清楚這些,我總是花下超乎想像的時間去推敲每個argument,常常還不能確定孰是孰非。作為分析師或是時事評論作者,我的動作都太慢了。就算如此,我們說的話有時候還是會被輕易的、甚至是刻意的曲解。那我就會格外受傷。

選擇不要去承受這些傷害也可以,但那樣我好像就變成了不在意歷史評價的人,也就是不在意正論的人。那樣的人無疑是不在意良心的,我不是那樣。
但事實上,我心裡清楚這些傷害往往跟歷史或正論也無關。


我的Pepper,我希望妳是一個有能力的人,可以選擇自己要做的事然後有做到的能力。妳要做正確的事,做對自己好、對大家好的事。為了懂得什麼是對大家好,對自己好,必須要不停地學習才行。講起來是這麼簡單的幾個字,但是不努力的話,大多數人是一輩子也做不到的。

這世界上總是有很多誤解,有時候也會被毫不相關的人攻擊,不開心的時候可能會多過開心的時候。妳要在自己心裡仔細思考,妳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?妳有對得起良心跟正論嗎?如果是錯的就要道歉,還要謝謝那些指出妳錯誤的人,有時候的確是因為別人才讓自己得到正論的;如果妳所做的是根據妳努力學習得到的正論,那就只好把時間拉長,讓歷史去評論了。這樣做心裡會很辛苦,但是爭論是無用的。


以前有個故事我年輕時一直看不懂,長大突然就懂了。這個故事是說,有一個平凡的好人叫「遠藤」,除了學生時代是風雲人物,之後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成功。他三十幾歲的時候全世界發生了大規模恐怖攻擊,主政者抹黑他就是恐怖組織首腦。全世界都對他又怕又恨,沒有人同情這個聲名狼藉的恐怖分子。但是後來他人生各階段的幾個朋友竟然漸漸聚集起來,跟他一起反抗政府,最後戳穿謊言,平反了他的名聲。

故事描述的世界氛圍真的很恐怖,所以他的朋友為什麼願意接受他的召集,起來反抗呢?我以前不懂。遠藤並沒有什麼名氣,這些朋友選擇相信他是恐怖分子的話,並不會失去任何東西,也可以繼續自己的舒服日子,怎麼會有人為了挺一個朋友就放棄自己的人生?年輕的我覺得這個故事很不合理。

但我現在懂作者想表達什麼了,這個點是我年輕的時候看不見的。遠藤他一路走來都是個好人,從不願意傷害別人,也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情。認識他的人都深深認為他不可能是恐怖分子,並且覺得政府不斷抹黑他一定另有內情。所以他們支持遠藤並不是單純為了友情而已,其後還有自己相信的良心跟正論。

這真的還太早了,但如果妳努力的學習、理解人們與這個世界,總有一天可以建立自己的正論。如果妳不做違背正論的事情,妳身邊的人會看到。不管別人怎麼曲解妳,也一定會有理解妳並且願意一直相信妳的人。

2013-02-13

2006 Albania


2006 年去阿爾巴尼亞那趟啟發我很多,但我從來沒有清楚跟任何人說過發生了什麼事。
其實有想過要來寫寫那一趟,但是原先在那年寫下的東西,到了 2009 年自己已經看不入眼了;現在的我再回頭讀 2009 年寫的東西也覺得很無聊,所以不知不覺省略越來越多細節,變得越來越自我。

--

先說很妙的一件事是,有時候在對話裡被提起我曾經做過模特兒或是曾經出國選美,新朋友的反應幾乎都是:
"蛤,那為什麼不做下去了?好可惜耶! "
"那你怎麼還會想來做現在的工作啊?" 

其實大家可能沒有那個意思,但是聽起來總像是認為模特兒是個比較好的職業似的

"也沒有為什麼啊。就覺得我有更多能做的事情。" 
我一直都是這樣回答,但想想應該沒人聽得懂我想表達什麼吧。問題是我一直沒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說法,不會唐突也不顯得自己悲慘那種。

我想說的是,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走出去,在各式各樣的經驗中學習、理解各式各樣的人,看這個社會,看這個世界,看我自己。而模特兒或是選美剛好不是一個光靠努力就可以去做的行業,所以當時只是仗著我夠幸運可以做,就去做做看而已。並沒有預設要不要把這當作長期的職業--如果發現喜歡的話,就作為一生的職業來努力也是可以的,只是發現沒那麼喜歡而已。其實就跟每個人一樣,只是想多方面嘗試之後再選擇的一個階段而已。

於是我在這個領域的嘗試終止在 2006 年。那年學習了很多很多,完完全全開了眼界。在飛那一趟南歐當中我遇見的事情讓我理解到,原來年輕的女孩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予取予求,什麼都不用做。原來這世界上富有而覺得無趣的人這麼多,為你買名錶買鑽石,只想跟你說說話。21歲的我在心裡思索,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,大概因為他們擁有的財富邊際效用已經小到不行,所以用幾萬美金換一個友誼對這些人來說是等價交換吧。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不收下,對方是會真心感到歉疚。


我的另一個發現則是關於我自己,意外的,這些昂貴的禮物完全不會讓我興奮。我當然喜歡好東西,沒有人不,但就是沒有發生 "哇!是什麼牌子的什麼耶!" 的反應。一支 Vacheron Constantin 放在我面前,就是一支很貴的錶而已,依然是錶,嵌有鑽石的話則是又帶著昂貴礦物的錶。這些東西在我的分類裡差別之小讓我自己也驚訝了一下,但是沒什麼,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,總是有人比較喜歡,有人沒那麼喜歡而已。

當你收受過多的報酬--禮物、錢、讚美,多過你自身努力的時候,只要是人都會不安的,大家都一樣。而很糟的是,作為一個模特兒或選美佳麗,你能做的最多努力,不過就是忍受難穿的高跟鞋、冷得要死的衣服、奇怪的工作時間之類的;大家欣賞你也不是因為你有才華還是聰明,而是你媽把你生得可愛 (但那通常要歸功於你爸媽,不是你),頂多勉強加上 "她很敬業" 或 "她人很好"--廢話,哪個模特兒人不好,你都沒用到心虛成這樣了能對別人不好嗎,自己去試試看。

我並沒有真的那麼漂亮,也不是多出色的模特兒,看到的只是這整個生態系的一小部分,大體上沒什麼資格評論這個行業--只是覺得很幸運可以早早見過這些事情,讓我稍微弄懂了對自己而言有價值的是什麼 (好吧 就算那時還沒有弄得很清楚,至少也刪去了鑽石名牌一類的)。


那段將近一個月的豪華旅程當中很多事情我其實都忘了,只有跟哪些特別的人交談過記得特別清楚。那個年代 Facebook 還沒這麼流行,旅行中偶然遇到的人,聊得來的話坐下來喝杯茶交談,起身走開之後就一輩子再不會見面了。一期一會,其實是很輕鬆又浪漫的事情。我跟世界各地的美女做了朋友,現在仍跟阿爾巴尼亞的一個記者、馬其頓的時尚總監保持聯絡;在回程路上我的好友奈及利亞小姐錯過了她的班機,沮喪得動彈不得,於是我在機場裡跑上跑下地幫她張羅機票;在伊斯坦堡認識了從溫州移民到烏克蘭的中國商人,跟一對約旦老夫妻吃了好吃的土耳其冰淇淋;我搭救了一個來自四川要飛到烏克蘭看她女兒的老太太,因為她被拒絕入境又不會講英語,結果她堅持請我吃一頓飯。我連這些人的臉長怎樣都不太記得,但這些故事想起來真的會讓我開心。


那趟最後一段轉機是十月六號晚上從曼谷飛回台北,那班飛機乘客很少,所以我找了一排空位坐到窗邊。飛機接近目的地開始降低高度的時候,台灣島像打開的珠寶盒一樣在黑色的海上閃閃發亮。

突然下面開始放起了煙火。在空中看煙火很神奇,火花散開在半空,會變成一顆一顆璀璨的大圓球。我驚喜的小聲喊: "Fireworks!"

我後面的座位也有人正看著窗外,一個男生的聲音問:"What's the occasion?"

我回答  "I don't know."

那時我跟台灣已經超過二十天沒聯絡,所以不知道為什麼會有煙火;但馬上想起來誰跟我提過,我回國的當天是中秋節。我告訴他,這是 Moon Festival,是台灣傳統上家族要團圓的節日。他慢慢回答,哦,我今天沒辦法跟我家人見面。我是剛好是為了家庭的糾紛去曼谷。父親是美國人,母親想留在泰國。所以他們不再住在一起了。

我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,沒看到彼此的臉,只看著夜空裡斷斷續續、球形四散的煙火,還有他簡短而有點孤涼的故事。

我不知道這段沒什麼深意的對話為什麼讓我記得這麼久,但直到現在當我偶爾看見夜空裡孤零零的煙火,耳朵裡還會聽見2006年那天晚上,我開心低喊的那聲:
"Fireworks!"

然後有另一個聲音接著說: 
“What's the occasion?”     




2012-09-27

只是感想


不要弄錯了,

所謂「把人生搞得一塌糊塗的人」不是指輟學、失婚、或在家裡蹲的人,

是花了大把時間追求對自己而言不重要的東西的人


失敗和犯錯可能總有一天能被彌補/原諒,但是浪費時間絕對不會。

2012-09-26

Fundamental



搭火車去上班的路上讀著接下來要寫推薦文的書(其實不用讀完也可以寫的--但這本真是深得我心乾脆先把它看完)、吃著 belvita 餅乾當早餐;車窗外是倫敦入秋之後沒完沒了的雨,火車裡擠著各色面無表情心裡在咒罵天氣的 Londoners.

最近一兩個月忙到暈頭轉向。阿福 Maymay 上次笑我說,我這麼忙,根本也沒有好好享受倫敦生活,還不如回台灣。我心裡其實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喜歡這個國家什麼地方,硬要過著在兩個時區工作的生活也覺得值得留下來。但是總隱隱覺得,就算只是糟糕的天氣、老舊的火車、我的 Kindle 跟早餐餅乾之類現在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已經漸漸成為我的一部分--而就算我未來離開了,去了別的地方發展事業或是結婚生子之類的,到哪一天回頭看的時候,這些小事總會變成"使我之所以是我"的、根本而 fundamental 的元素之一吧。


Btw 我愛死我的 kindle 了...best invention ever!!

2012-09-10

move


 - 確定性

"因為是英國才來的。"

我對任何事情都很少有非什麼不可的執念,

不過當年堅持的事情可能只有這麼一件而已。

因為這樣,所以那時候不得不抓住心裡唯一具有確定性的這件事往下走,

從結果來看真的很好。

覺得我的思考方式與成長幾乎無法用語言表達,所以還是不要在這點上面廢話算了。


這幾天才注意到又是這個季節了,到UK已經兩年

因為每天都觀察周遭到精疲力盡 所以感覺上要來得更久一點。

真要說的話要在裡待上一輩子恐怕也不會膩,但是,現在有更緊急且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
要move on.


- 錢

還沒有經歷過"因為錢的限制放棄了原本想做的事情"的感覺,

並不是因為我有多努力的關係,很大的因素就是幸運而已

右手要出掉的,左手就會剛好賺進來,也一直都沒有什麼太大的煩惱。

因為意識到 '一切不過只是我幸運' 這件事情,開始過著節儉的生活,

把我以前恐怖的隨性消費pattern完全改掉,這樣下來不知不覺已經要一年了,

日子變得輕鬆快樂很多 (是因為收拾房間變簡單了吧..)

空間變大了,然後存的錢變多了,從哪個面向來說都變得比較開心充實。


整理這件事的意義是,

跟往後我想要的生活校準,發現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錢來生活,

所以並不需要賺什麼大錢也是可以容許的。的確是可以做該做的事情了。


- 敘述

他說 'It's okay because you're still self aware.'

但是你知道嗎,我沒有辦法這麼輕鬆看待

別人幫你找台階下的時候,你要知道那是在幫你找台階下。

It's nothing about achievement, it's about getting close to what you want.

人生真的是很短所以不注意不行啊.


- 中期目標

但是訂立目標之後就顯得現在的我太渺小而不足了

有很多國際朋友並不表示你掌握他們的文化、在國外工作並不表示你懂了世界

都太遠了。  I'm nowhere near.

實在是沒有時間了,要再更努力才行。一秒都不能浪費。

要去見更多的人,讀更多的書、看更多作品,沒有在學習的時間就去睡覺。

好是不夠的,要好到能夠一眼被看出來。要好到閃閃發光。


- 分離

很奇妙的秋天總是發生很多情緒的季節。人們來來去去,你要準備好不內傷才行

我在倫敦送走她的時候突然覺得心情很複雜,

沒有弄錯的話,兩個人應該是再也見不到了。

就這種人生程度的分離而言,

我們做的也只不過是在出站之前 hug, besos, wave, 然後說 all the best

接著轉頭分別上了各自的火車。

其實不管什麼程度的分離,大家都是這麼做的。


所以就像是

世界這麼大,每個地方都不一樣,

那就是為何旅行的人很少會再訪已經去過的地方

世界上的人這麼多,每個人都值得一讀,

有什麼理由你要守著習慣的人卻不出去學習呢


而你們都是島國來的孩子,註定要在海上漂流的

所以就努力吧。都去變強,如果你們都夠努力的話,總有一天會在世界的某處再次相遇的

就像在金字塔的不同面往上爬,如果我們都夠厲害的話,到了上面會再見面的吧。


加油。

2012-09-07

Drawing



Fun room in JMW Turner's collection of Tate Britain. Feeling haven't been so concentrate on something for a long while.

只隔一週後又來了 Tate Britain, 因為 Minseo 聽我說了之後也想看 Another London 的展,於是我把 Tate 會員卡借她,計畫自己去看永久展區,結果被困在他們提供鉛筆與畫紙的這個小房間裡XD

很久沒有畫畫了不過一碰就馬上陷進去。我覺得拿著紙筆畫畫好像真的是我一生的鍾愛,可以就這樣一直不管時間的畫下去。很可惜人生不是童話,以我的能耐貌似並沒辦法靠這個養活自己;或者說有其他更容易養活自己的方法。我是這樣被說服的。


我一直在想的是,說服別人的能力其實是很可怕的一種能力。
正面的例子像是,有能的政治領袖帶領國家走過低潮、勵志演講家鼓勵聽眾正面積極面對人生;負面的例子則有,多少消費者被廣告文案說服而消費了不必要的東西、多少投資人被分析師說服買了陷阱一樣的房貸債券。
聽眾相信這些說服者比他們更聰明--很多情形上可能的確是--而信賴他們、甘願被說服;但是擁有這種能改變他人決定的能力的聰明說服者們,有注意到被自己輕易改變的是他人的人生嗎?

又,那當對象是你的孩子的時候呢?你怎麼能確定你說服他的那個人生方向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方向呢?

尤其當這個世界已經不存在絕對的正確的時候?


2010-03-20

太大的問題

前幾天在跟 Emily (從英國移民到澳洲的英文老師,現在住在台北) 做語言交換的時候,她提出一個問題。

我們原本在討論禁煙禁酒的議題,她說:
“如果政府全面把吸煙喝酒列為違法的行為,這樣合理嗎?”

我回答,我相信成人基本上有權利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
只要不傷害別人或公眾利益,就算他們是在傷害他們自己的健康,
那也是他們的選擇,他們最後需要自己負責;
政府能做的是宣導,告訴大家菸酒是有害的,但不該幫人民選擇他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。
(上下文全部都中譯,因為中英夾雜讀起來太痛苦了)

她說:好,那既然要把身體搞差是這些人自己的選擇,
那妳覺得我們是不是乾脆應該停止把醫療服務給這些
因煙得到肺癌、還是因酒得到肝病的人?

Emily 說,之前在澳洲曾經有個吸毒的女人,因為毒癮而把肝臟弄壞了
於是她獲得移植肝臟的機會,得到一個新的肝,就戒了毒回去過她的普通人生活。
結果一年之後她又染上毒癮,肝臟再度衰竭,如果不再換一個肝,生命馬上就會看到盡頭
這時候醫療系統拒絕讓她加入等待肝臟的名單,因為
“這是她個人的選擇”
“若再給她一個肝,對其他等待肝臟的人顯然不公平”

她繼續說
這件事引發了很大爭議,是值得討論的
我們是不是也該停止提供醫療服務給那些
酗酒的人 抽煙的人 喜歡吃油膩食物搞到自己心臟病的人?
他們的醫療資源還是來自納稅人的錢呢!

我其實有點傻掉
一時整理不出更好的邏輯,愣了幾秒然後說

這些人之所以染上抽煙喝酒的惡習,不完全是因為他們選擇傷害自己的健康
而是這些行為是 socially acceptable 的
並且社會對於他們的喜好還提供了很多選擇,諸如各式各樣的菸酒商品等等
也就是說這個社會不單接受他們抽煙喝酒,還鼓勵、勸誘他們這麼做
所以有傷害自己健康的行為,其實不能完全歸因於那個個人,社會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
政府與其停止對個人的醫療,不如用公權去關閉那些生產這些東西的企業
再者停止醫療也是很不人道的.... blah blah

我從頭到尾都不是個支持廢除死刑的人。
但是這些話我自己回頭想想,跟支持廢死的言論像到不行吧。

--

為什麼人類要把自己的社會搞的這麼複雜呢?
人們的腦太大了  其實也許大的有點多餘,每個人都有複雜思考的情況下
造就了一個(複雜)^n得難以用簡潔規則管理的社會
如果能有個像水晶骷髏那樣的全知全能,也許就能一眼看穿其中矛盾也不一定?


延伸閱讀:
殺戮的艱難/張娟芬
Claire Murray News Clipping: 1 2 3

2010-01-03

俗話說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

但我常覺得是

先去吃那個瀉藥  然後就會有那個屁股

--

如果給我爸看到他就會說
妳非得用這麼粗俗的比喻來表達妳的想法嗎?